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为何秋雨在河南“赖着不走”?

2025-10-16 12:21 来源: 河南日报(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李芳解释:“虽然‘气温每升1℃,大气能多装7%水汽’是全球平均规律,但今年河南秋季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因此全球变暖并非此次降水的直接原因。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气象部门预计,10月下旬全省降水将明显减少,持续已久的连阴雨过程有望正式画上句号。

2025年“三秋”(9—10月)期间,河南天气格外反常,一场场雨水接踵而至,将本该秋高气爽的季节变成了阴雨绵绵的“梅雨季”。

从降水看,河南的雨势极端性尤为突出: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值,比历史第二多的2021年同期偏多42%,超半数气象监测站雨量创同期新高。时间上,河南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9月以来先后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其中,9月16日许昌苏桥气象监测站单日降雨208.1毫米,直接刷新该站2016年建站后的记录。

更罕见的是“旱涝急转”的剧烈反差。就在三个月前,河南还饱受干旱之苦,6—8月降水偏少两成多、气温偏高;一入9月,天气突然“变脸”,降水骤增,瞬间从“缺雨”转为“涝渍”。这种气候的剧烈切换,让广大农户措手不及。

“1961年以来,河南仅2014年出现过类似‘夏旱秋涝’情况,但当年6—8月降水偏少四成、9—10月偏多1.1倍,而今年9—10月降水偏多超2.6倍,异常程度更为突出。”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芳说。

为何今年秋雨在河南“赖着不走”?李芳解释,这场持久战背后,是多股气象力量的“合力”。

首先是“大气屏障把雨锁在河南”。往常10月,有个叫“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系统会退到长江以南,给北方腾出晴空;但今年它刚好停在黄淮上空,更巧的是,北方又有个“大陆高压”挡着,两个高压像两堵墙,把下雨需要的云团、气流全困在河南,雨只能在这儿反复下。

其次是“多路水汽往河南送”。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有股偏南风,像条“输水管道”,把南海、东海的湿空气不断往河南运;同时,孟加拉湾的水汽顺着西南风来凑数,连台风外围的湿空气也来帮忙,再加上前期下雨让土壤全湿透了,地面蒸发的水汽又飘回天上变成雨,形成“下雨—蒸发—再下雨”的循环。

最后是“地形让雨下得更猛”。河南西部有太行山、伏牛山,这两座山像“屏障”,当暖湿气流往北边吹时,会被山挡住往上爬,一爬坡就容易“挤出水”——所以山区及周边像许昌、周口这些地方,雨比平原偏多20%—30%,部分区域累计雨量超500毫米。

有人担忧,这是否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李芳解释:“虽然‘气温每升1℃,大气能多装7%水汽’是全球平均规律,但今年河南秋季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因此全球变暖并非此次降水的直接原因。不过从长远看,暖湿气流向北推进的趋势确实正在显现,北方地区秋季的极端降水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

好消息是,这场漫长的雨季终于快要看到尽头。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气象部门预计,10月下旬全省降水将明显减少,持续已久的连阴雨过程有望正式画上句号。不过,雨水刚歇,寒意又将袭来——10月17日后,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将明显下滑,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能跌破冰点。

41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一帆 李若凡 刘一洁

责编:路天畅

审核:于涛

监审:孙雅琳

监制:栾姗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