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画卷添新绿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
摘要:李乔认为,河洛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如儒家的“仁爱”“诚信”、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精髓,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生态画卷添新绿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焦作篇

孟州段黄河湿地风景如画。 本报资料照片

大沙河生态公园吸引众多游客和焦作市民。 王梦梦 摄

博爱县的万亩竹林清幽可人。王梦梦 摄

焦作市境内南太行山清水秀。 王龙卿 摄

□本报记者 姚广强
蓝天白云常驻天际,清新空气沁人心脾;河道湖泊碧波荡漾,鱼戏莲叶尽显生机;城市绿地连片拓展,公园游园精致日新;“断头路”贯通街巷,出行难题迎刃而解;老旧小区旧貌换新,加装电梯温暖民心……在焦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将“宜居”二字从愿景变为百姓可感可及的日常。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四五”期间,焦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焦作,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怀川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奋力书写生态宜居示范城市的时代答卷。
良好生态就是民生福祉
龙源湖水波不兴,树木葱郁,花草怡人,水鸟翩翩起舞;大沙河碧水潺潺,岸边大片的粉黛乱子草随风起伏,引得热爱摄影的焦作市民王臻臻频频按动快门,将金秋美景一一定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此,焦作市鸟类研究专家,焦作师专副教授、生态学博士牛俊英比普通市民感受更深。
2012年,她在龙源湖观测到38种鸟类。近年来,这里又新出现了17种鸟类,如东方大苇莺、小天鹅、黑翅长脚鹬等。
“植被更好了,水生态也更好了,这是越来越多的鸟类愿意在龙源湖停留的原因。”牛俊英说,鸟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其种类和数量是国际上评价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太行之南,黄河之北,山水焦作,以蓝天为幕,绿地为卷,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监测数据和牛俊英的感受一致。截至今年10月31日,焦作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4%,优良天数为206天、同比增加19天。
近年来,焦作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焦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市民创造宜居美好家园。
持续发力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开展工业企业减排、扬尘污染防控、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治理,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等,推动水环境质量提升。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耕地土壤生态保护,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持续发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北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南部黄河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陆续建成缝山公园、闫河公园等9个矿山公园,让废弃矿坑回归绿色,推动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从百年采矿留下的“山体伤疤”,到如今可赏可游的“生态画卷”,焦作用实践交出亮眼答卷,“北山绿”变成了城市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标识。
持续发力加快全面绿色转型。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如今,北山生态环境治理深度推进,一座座山峰恢复了昔日的绿海风貌,成为爱山护山、养山享山的生动实践。
以人为本,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焦作市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更广的时间范围内,数据更有说服力。2024年焦作市空气综合指数相较2020年改善16.1%,核心指标PM10、PM2.5分别下降15.6%、12.5%,优良天增加26天,重污染天减少3天。
美好城市里的宜居家园
“这电梯真是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的大难题,当初搬走的老邻居又回来了。”10月31日,说起加装的电梯,焦作市中国人寿小区居民王国强说。
建设美好城市,共筑美好家园。焦作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改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公共服务,让老院子外部“焕新”、内部“换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同步提升,打通幸福生活的“最后一百米”,改出了老旧小区新面貌,改出了人民群众新生活。
啃下“硬骨头”,消除居民出行“痛点”。近年来,焦作市打通了多条“断头路”“瓶颈路”。特别是今年以来,文林路、站前路、龙源路、福瑞路、竹林路、团结路等多条道路先后建成通车,有效疏解了区域交通压力。紫荆大道、山阳路等关键路段工程也正在快速推进中,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持续优化,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以公园城市定义美好生活。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焦作市在建设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景观,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为美好城市厚植生态底色。
目前,焦作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4799万平方米。全市公园广场23个,游园221个。建成区绿地率40.74%,绿化覆盖率45.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8平方米。城市绿道总长度超119公里,初步形成“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全域公园绿地体系。
尤其是今年以来,一个个公园新建、更新项目,让焦作城区绿意更浓。
位于老城区的五孔桥公园,加强绿地开放空间与文化、旅游、体育、生活、消费等功能共享共融,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位于新区的都市·麦田里主题公园,让市民不出市区就能欣赏田园风光。焦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门前的口袋公园,则让附近3个小区的居民多了休闲、健身的场所。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焦作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美好城市更有内涵。
秋冬之交,俯瞰太行山脚下的焦作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烟火味足,活力四射。以影视路、南水北调干渠、大沙河和迎宾路为轴线的“三横一纵”丰字形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请“太行山进城”,南水北调工程两侧天河公园提升、大沙河生态公园建设,让城市绿意更浓。“常年见绿、四季有花、城景交融、特色鲜明”的焦作,就在眼前。
整治背街小巷、治理垃圾污水,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30公里,打造20个省级和美村、40个省级富美村,这些市政府年初定下的目标,正在从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图景,让农村居民幸福感可触可及。
产业向绿推动发展升级
10月15日闭幕的2025年德国杜塞尔多夫K展(第23届)上,龙佰集团的先进氯化法新型塑料级钛白粉,因为在推动全球塑料产业向高性能、绿色化转型上表现出色,受到广泛关注。
助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焦作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先行,统筹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焦作市累计入选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达到135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产品11个、供应链5个,率先在全省实现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国家级“四绿”全覆盖,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作为焦作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球发动机气缸套行业领军企业中原内配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园区:余热回收装置将空压机运转产生的废热收集起来,冬季可以为办公区供暖,其他季节可以转化为洗浴热水;利用露天停车场、工棚、储物区,建设光伏电站……
近年来,焦作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群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成功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铝中州铝业公司建成河南省赤泥高值化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验证平台,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河南省固体废物(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和固碳制品)高值化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验证平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让老工业基地再次焕发生机。
超纯电子级氢氟酸,用于芯片清洗和刻蚀。目前,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纯电子级氢氟酸已成功打入台积电等国际供应链中高端。如此高端的产品,重要原料竟然是磷肥生产废料氟硅酸。“多氟多致力于发展低碳循环产业链,探索出了氟化工和磷化工耦合发展的新模式,解决了磷肥产业环保难题,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表示。
在培育壮大焦作市“3+13+N”产业链群时,焦作市聚焦“双碳”目标,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时向新向绿,持续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培育新动能。
目前,该市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等5条产业链入选河南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培育名单,总数居全省第3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宜居宜业是民之重者。在生态宜居示范城市的征途上,焦作市正用一项项生态治理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全力答好生态答卷、民生答卷,点“绿”成金,延续人与青山的美丽约定;人民至上,建设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