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1月17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布时间:2017-11-17 09:07:26  

 □原无

流行词:代工 代步 代理 代扣 代言 代孕

 

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出很多新事物、新现象,出现了很多新概念,需要更多的词语表达它们,但汉字并没有增加多少。这是因为汉语有一个特点,表达新概念时,一般不需要创造新字,是挑选合适的字组成新词。比如机器人、激光、原子弹这些新东西都是用古老的汉字重新结合而成的。我们不妨把汉字的这种特性称为共享性。一方面,汉字的共享性可以让人们不必为了表达新概念而费心创造新字;而另一方面,随着一些事物或概念的消失,一些汉字也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如“隿”(弋)已经消失,“衺”(邪)将来也会消失。所以未来汉字的总量不会有太多的增加甚至有可能会减少。英语词的非共享性却使得人们不得不不断创造新词,它的词语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学汉语不应该比学英语难。

它应该是一个形声字,字义从人,读音为弋。右边的弋看起来挺简单,身世却相当复杂。大家对它的理解并不一致。许慎说:“弋,橜也。”是由甲骨文演变成的,原字“象折木衺(邪)锐者形”。说它是个象形字,像一个下端尖锐的橛子。段玉裁很认同他的观点。《玉篇》认为,弋是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后来许多人都同意这个解释,连《现代汉语辞典》都采用了这个观点。其实,按照许慎的解释,带绳子射鸟的是“隿”而非弋,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闵齐伋的《订正六书通》把此二字放在一起解释,也认同许慎的观点。所以段玉裁说:“用弋为隿射字,其误久已。”但是久到什么时候呢?早在春秋战国的典籍里都这么用的,如《诗经》有“弋凫与雁”(用带绳子的箭射野鸭和大雁)。可见古人们为了省事,早已用弋取代了隿。既然那时就这样,还是不要再多想隿了,姑且把弋当作隿用吧。孔颖达则认为,“弋,射也,射而后取之,故弋为取也。”说弋是取的意思。不过,他所选的甲骨文字形似乎和别人认定的相差甚远,愚以为不足为凭。另外还有一个解释,说“弋”为“戈”省,意为“巡逻之戈”“游动之戈”,引申为“巡游”“游移”“迁移”。这个解释增加了太多想象的成分,缺少坚实的根基,难以成为一家之言。

这个弋怎么会有代替、转移等意思呢?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里说:“弋读为替代之代,多用于二人名或国族名之间。”看来,这个弋在古代读作“代”,才与亻和在一起构成了代字。现在我们也明白了这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代的表意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古代,“以此易彼谓之代,次第相易谓之递代”, 还有,代替天子草拟诏命称为代言。可见它所使用的范围比较有限。

扒完它的历史,然后我们看看它的现在。现在它的担当是相当广泛了,只要配上一个相关的词,想代什么就可以代什么,给人的感觉是:凡所能替均可用“代”。可见,它是一个共享性非常强的字。不仅所代内容无所不能,而且所代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新增的词语无不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代工、代步、代理、代扣、代言、代孕等,除了增添许多新的概念外,也显示出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在古代,代工、代言是难以想象得到的,而代孕则应该是不能理解和无法容忍的。由此可以看到,汉字虽然字形相对稳定,字义却一直在变。变与不变,实现了完美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