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记忆中的年

2021-02-04 09:0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一家老少齐上阵,先将旧对联清除干净,父亲左手端着盛有稠面稀饭的白瓷碗,右手拿着平时刷锅用的炊帚,将稠面稀饭均匀地涂抹在门框门楣适当位置,再将对联规规整整的贴到门上。

文/赵宏制

在豫南平原老家,春节是最隆重、最富有仪式感的节日。对于70后的我来说,年的味道在我脑海中记忆最深刻,时至今日,蒸馒头、贴春联、放鞭炮的过年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蒸馒头。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在我童年记忆里,每年农历廿八的晚上,父母就开始为蒸馒头做准备:往大红瓦盆里倒上适量温水,将酵头在温水中化开,再倒入足量的面粉,父亲挽起袖子开始和面,揉成面团。冬天天冷,怕面不开,将面盆放到灶台烧火处,用麦秸围好,再盖层棉被。

第二天一早,面开了,母亲就开始蒸馒头。三角形的是糖包,圆滚滚的是红薯包、豆包,带有褶皱的是菜包、肉包。父亲将劈柴填进灶火,把火烧得很旺。滚锅装馍,一锅可装上下两篦,盖上草编笼帽锅盖,再用湿毛巾围在锅边。渐渐地,馒头的香味飘满了小屋。热腾腾的馒头出锅后,我们兄妹四人开始大饱口福,面沙沙的豆包、甜软软的红薯包、香喷喷的肉包,尝个遍,吃个够,别提多开心了!

贴春联。过年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孩童时代,我家的对联,大都是上过私塾的爷爷写的。搬张小方桌,放置庭院,爷爷戴着近视镜,裁纸、折叠布局、提笔蘸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底黑字对联,一副副摆放在空闲处晾干。对联内容多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国泰民安”等充满人生哲理和歌颂新中国、赞美新社会的词句。

大年三十上午,第一件事就是贴对联。一家老少齐上阵,先将旧对联清除干净,父亲左手端着盛有稠面稀饭的白瓷碗,右手拿着平时刷锅用的炊帚,将稠面稀饭均匀地涂抹在门框门楣适当位置,再将对联规规整整的贴到门上。火红的对联将年的喜庆氛围一下子营造了出来。

另外,“春光满院”贴在主房的前墙上,表达着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五谷丰登”贴在面缸上,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小心灯火”贴在灶台旁,时刻提醒莫忘安全。还有,压水井上贴着“青龙大吉”,牲口槽上贴着“槽头兴旺”,猪圈鸡舍旁贴着“六畜兴旺”等。最后少不了在院墙大门外贴张“出门见喜”,在我们小伙伴中流传着“出门见喜,碰见老李,老李买菜,碰见狗蛋,狗蛋撵鸡,碰见……”可随意往下编的童年歌谣。

放鞭炮。老家每年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清早,饺子煮好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一挂火红的鞭炮。腊八祭灶年来到,女孩要花小子要炮。童年时代的我们就一会儿跑到东家,一会儿串到西家,争先恐后地忙着拾炮。

拾炮的目的是为了放炮,放炮才最有乐趣。我们放炮的形式多样:将炮塞进土墙的缝隙处,炸得墙皮“噗噗噗”地往下掉;将炮插进雪堆里,让那雪儿再次在空中飞舞一番。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炮捻燃着后,用一个铁瓷碗快速罩住,随着一声闷响,那铁瓷碗被一掀大高,随后便是小伙伴们的一片欢笑声。

在一年又一年的鞭炮声中,一晃30年过去了,我从懵懂少年已逾不惑多年,过年的方式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年年不变的是,对辞旧迎新和团圆安康的祈福,对国泰民安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孝老爱亲和追思先人的传承。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