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我的父亲母亲(宋艳)

2022-05-09 11:1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生活条件好了,“瓢面见真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父母和父母那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性却与我们同在,而我们也会教会我们的孩子做好这一滴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父母一辈子没走出过农村,没有见过大世面,有着农村人老实厚道、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品性。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一身蓝色中山装,洗得发白,却永远干净整洁。“人勤地不懒”是父母家训中的第一要义。父母没有上过学,却知道“要收获,就要耕耘”的道理。他们总说,人穷志不短,只要勤快、肯干,就会有好日子。每天天不亮,父亲就扛起锄头下了地,除草、松土、施肥,样样不落,无论哪个季节,长势总是那片地里最好的,而产量也从未辜负父亲勤劳的双手。在我们的印象里,父亲总是老黄牛一样地辛苦劳作着,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而父亲却从未在我们面前叫过苦,喊过累。他总说:“人啊,干啥都得干好。”父亲就这样用六亩三分地的高产量和每天四十个麻袋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是父亲用他勤劳不抱怨的本性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要有勇气和力量。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然而红薯依然是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吃久了难免让人心生厌恶,觉得远没有白米细面做出来的饭有味道。那时的白面馒头做出来是需要好多工序的:打水、淘洗、晾晒、翻择,然后用架子车拉到几里外的磨面坊经过至少两遍的打磨,那些承载着全家人希望、承担着全家人温饱使命的麦粒才能成为口中食、盘中餐。至于那些麦子是如何经过胚种、孕育、拔草、施肥、打药,又是怎样经过一场场收割、打场的“战役”后才颗粒归仓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在父母的劳作中一天天长大,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做生活的强者,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不折不挠、精益求精、乐观向上的态度。

父亲是个善良的人,秉性温和淳朴,为人厚道。即便生活也是时常捉襟见肘,可父母还是对亲戚邻居慷慨大方,小到一瓢面,大到一袋种,甚至一年吃不上几回的“鸡肉粉条”“油饼糖糕”也会在给这家送点、给那家尝点中所剩无几。记忆中家里还经常收留流浪汉,爸妈从未嫌弃过他们,还会把不穿的衣服给他们穿,给他们打扫地铺,直至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离开。那些住久了的,走之后爸妈还会好一阵念叨,似乎他们就是家里的一员。“老宋”,这是同村人对父母的称呼。提到“老宋”,至今还有很多老乡旧邻说:“那可是个好人!”

农村人靠地吃饭。我印象中一次农忙收种能绵延一个多月,每年一听到“擦擦”的磨镰声,我就知道,这场硬仗又来了。我们这些小孩子还好,无非是拣个麦穗、看个场。要是碰到需要上垛、押车的活,那倒是有无限趣味了。只是太阳那么大,那么毒烈,晒得人脸上生疼。麦忙季节最怕的就是变天,这边刚摊开麦子,那边就阴云密布,一会儿雷雨交加,搞不好,整场麦子都会打水漂。所以,如果碰到这种紧急情况,邻居们大多会互相帮忙。然而我前面那家子,我分明看他薅过我们家的大葱,也见到过他家小脚老太太去我家过道门后边“捡”过柴火。我曾大声告知过父母,可父亲似乎忘却了,还是经常拿我们家的东西送给他们。我曾经很不理解,但父亲总说“自家地里长的,不值钱,他家孩子多。”最可气的是,那年我家和他家一起“起场”,本来阳光灿烂的天忽然发起了神经,毫无预兆地下个畅快淋漓。父母命令我们全家丢下自家还没有盖好的麦垛就去帮他们了,以至于我们费了好几个工,才把自家那垛麦子晒干。“谁家没个难事。”大字不识的父母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道理。

“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人,如果不孝顺,就是大逆不道”。这是父母教给我们的道理。这句话,犹如一条人生格言,时常警醒鞭策着我,让我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孝为先!小时候的记忆大多忘却,但唯独这些场景记忆犹新:爷爷生病时,爸爸小心伺候,端屎端尿。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经常尿裤子,还动不动发脾气,说胡话,甚至骂人。而妈像哄小孩一样地伺候她,从不还口。听邻居说,奶奶去世时,面色依然红润,表情没有痛苦,像睡着了一样。

时隔多年,这些画面依然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们姊妹三人出嫁后也都是街道里的“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每次我们只要稍微流露出一点对婆家的抱怨时,妈总是点着我们的头说:“你们呀,记住啊,婆婆也是妈!”我想,现在我们各自的家庭之所以其乐融融,与一个人的家教有关。

这就是我的父母,其貌不扬,朴实无华,平凡的就像一滴水。然而,他们却用一滴水的纯洁给予了我们最原始的澄澈,教会了我们真善美,也教给了我们在生活中的立身之道,赋予我们在漫长的人世间前行时足够多的智慧与力量。

现在,父亲离开人世已十多年了,姐弟四人中年龄最小的我也已经到了中年。生活条件好了,“瓢面见真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父母和父母那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性却与我们同在,而我们也会教会我们的孩子做好这一滴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韩集中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