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三伏天酿醋忙
摘要:从端午制曲时“母曲”与麦粉的微妙配比,到踩曲时“中间松、四边紧”的手感拿捏,再到封缸后“眼看手摸鼻子闻”的发酵判断,每一步都是代代相传的功夫。从东汉初创到明清鼎盛,这门古法酿造技艺不仅入选省级非遗,更让“古井牌”伏陈醋获得几十项荣誉。
记者 李玉荣 见习记者 余川
8月4日,骄阳下的正阳,地表温度直逼40℃,位于正阳县王勿桥乡的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工人们正围着四口大锅忙碌着,金黄的小麦浆料在锅中“咕嘟”作响。这里,正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勿桥伏陈醋”的酿造现场(如图)。
晒场上,大伙分工明确,装缸、加曲、搅拌、用特制泥巴封缸……汗珠砸在水泥地上瞬间蒸发。“越热越出好醋!”5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厂长翁泽彬抹了把汗,指着整齐排列的醋缸说。今年头伏,他们一口气新增了1000多口缸,总数突破3000缸。工人们三班倒,日夜不停地煮料、搅拌,最后用当地特制的泥巴仔细封缸,盖上篾盖。
车间一角,工人朱海涛正弯腰检查曲块。这位在厂里干了20多年的老匠人道出诀窍:“王勿桥的小麦颗粒饱满,古井水配着才出味。”从端午制曲时“母曲”与麦粉的微妙配比,到踩曲时“中间松、四边紧”的手感拿捏,再到封缸后“眼看手摸鼻子闻”的发酵判断,每一步都是代代相传的功夫。
据康熙年间《正阳县志》记载,王勿桥醋“气味芳醇、超山陕出品,并能疗多病伤”。如今,这些深褐的伏陈醋仍要在地窖中陈放3至5年,经砂仁、肉桂等18味中药调和,方能成就“酸而不涩、香而微甜”的独特风味。
在王勿桥乡,以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为首,古街道上“家家有醋缸,空中飘醋香”的景象已延续了2000多年。从东汉初创到明清鼎盛,这门古法酿造技艺不仅入选省级非遗,更让“古井牌”伏陈醋获得几十项荣誉。
夕阳西下,一口口封妥的醋缸排列整齐,甚是壮观。翁泽彬望着满院缸阵,眼里映着晚霞说:“这醋啊,是伏天的太阳晒出来的,是岁月窖出来的,更是咱的匠心焐出来的。”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