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建制村通车
摘要:但由外向里施工却遇到近90度的绝壁和“V”字形山谷,山体表层破碎,对施工安全造成极大隐患。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俯瞰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2、3号隧道之间的钢桥(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30日,两辆四川乡村客运面包车在阿布洛哈村等待乘客。
6月30日,一辆四川乡村客运面包车行驶在阿布洛哈村新完工的村道上(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新华社成都6月30日电(记者惠小勇、董小红、胡旭)30日,一辆标有“四川乡村客运”的面包车蜿蜒穿过两个隧道、一座钢桥又一个隧道,驶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新建安居小区,村民载歌载舞庆祝。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局长许磊说,阿布洛哈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具备通硬化路条件的建制村,这次正式开通到镇上的客运班线。这标志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总里程达420多万公里,托起6亿多农民的小康梦。
位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的阿布洛哈,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彝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现有253人。过去,沿着羊肠小道出村要走3个多小时。
6月29日,阿布洛哈村村民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祝通村公路通车。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19年6月,通村公路开工。起初,因地形复杂,前面3公里加1个隧道竟耗时4个月。为加快进度,当地多方协调,用直升机空投大型施工设备进村。
进村设备很快显示威力,从里向外每天掘进10米。但由外向里施工却遇到近90度的绝壁和“V”字形山谷,山体表层破碎,对施工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10余名专家手脚并用攀上峭壁再勘察,决定将最后一公里“C”形隧道方案改为“两隧一桥”。
6月29日,阿布洛哈村村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通村公路上。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同时,施工队在半月内抢修了一座横跨峡谷400多米长的索道,在去年12月31日以“硬化路+缆车摆渡”打通了村民出行通道。
今年,施工队又加建了一座建材运输索道,还多次把拖拉机等设备拆了塞进去,运到村里再组装。300多人24小时“三班倒”,全力推进最后一公里。
阿布洛哈村村民乘坐摆渡车出行(2019年12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天堑变通途。如今,村民坐车10多分钟可出村,2小时就到县城。24岁的阿达么友杂人生第一次穿上高跟鞋,踩在平展的柏油路上兴奋得想哭,“比生完孩子还激动”。
花椒、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可快递出村,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的微信又加了几个客户……
路到村口,人悦于行、货优其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投资超2.6万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8万多公里。路通百通给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越来越旺的人气、财气。
6月26日,四川路桥的建设者在为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铺设沥青。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29日,一辆轿车通过阿布洛哈通村公路2、3号隧道之间的钢桥。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俯瞰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2、3号隧道之间的钢桥(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俯瞰通往阿布洛哈村的羊肠小道(2019年12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阿达色贵从阿布洛哈村用溜索过西溪河(2006年3月21日摄)。新华社发(林强 摄)
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在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吊运挖掘机(2019年12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30日,两辆四川乡村客运面包车在阿布洛哈村等待乘客。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30日拍摄的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和公路旁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