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社会

魏彦刚:藤下烙笔绘乡韵

2025-07-10 15:28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梅雅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他巧妙地将这些历史典故转化为葫芦上的精美图案,让葫芦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2015年,他开始绘制以孔子、孙子、颜真卿、韩愈等16位古人从年少立志到终成大器为内容的中国画,每位人物配7至10幅画,每幅画配一首古体韵律诗。今年5月,镇里开办葫芦雕刻绘画培训班,邀请魏彦刚授课。

记者 张朝

葫芦藤下坐,烙笔绘山河。7月2日,在遂平县玉山镇火龙庙村马庄的一户农家小院里,飘着烙铁烫焦葫芦皮的独特香味。60岁的魏彦刚坐在屋檐下,正手持用电烙铁改造的“电烙笔”忙碌着。“滋滋”声中,金黄色的葫芦上转瞬浮现出耕牛犁田的图案——这是他守了半辈子的祖传技艺,更是魏家五代人传承的“土里生花”绝活。

魏彦刚在创作葫芦烙画。

“爷爷和父亲那会儿,将磨尖的铁棍在灶膛里烧红,然后往葫芦上一按,‘嗞’一声就是一个点,再围着这个点勾勒,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就出现了。先点出的鱼眼,正是点睛之笔。”魏彦刚记得,他童年时,爷爷握着炭火烧红的铁笔,在葫芦上“画”出金黄的《鸡犬相闻图》《鱼水九如图》。火光映照着葫芦,也映红了他的眼眸,在他的心底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名匠细说葫芦典故

说起葫芦的故事,魏彦刚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葫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器物,渗透于民俗、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葫芦多籽,“籽”与“子”谐音,所以其成为生育繁衍的象征,寄托着古人对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绵延的期盼;辟邪纳福,驱灾避祸——葫芦被视为“灵物”,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人类始祖曾以葫芦为“方舟”躲避洪水,故被视作庇护生命的象征;“葫”与“护”“芦”与“禄”相谐,合为“护禄”,既护平安,又守福禄。

魏彦刚创作的“愚公移山”葫芦彩绘作品。

“咱驻马店这地界,‘葫’字读起来就是‘福’音。”魏彦刚补充道,“福”与“禄”相携,便成“福禄双全”,寄寓着生活富足、仕途顺遂的愿景。他说,葫芦实是集“福、禄、寿、喜、财、子”于一身的吉祥符号,其寓意源于形态特征,更依托谐音文化与哲学思想,成为承载美好向往的载体。从日常摆件到节庆装饰,从宗教法器到艺术创作,千年流转间,葫芦始终在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泥巴地里“长出”画笔

魏彦刚对自己少年学画的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没纸没墨?俺庄稼人有的是土办法。”年少时,魏彦刚的“画纸”是同学用过的作业本的反面,“墨汁”是地锅灶膛刮下的锅灰掺水。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在本子上画了幅《老汉碾场图》:戴着草帽的老汉牵着牛推石磙,旁边还搁着装牛粪的箩头——这是他看了无数遍的生活场景。但画作被同学传给老师后,被老师当场撕碎。“老师说我不务正业。我蹲在墙根哭完后,又捡起了铅笔。”说着,魏彦刚咧嘴笑了起来,眼底仍藏着当年的倔强。

雕刻《二十四节气歌》。

1979年,魏彦刚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白天扛着锄头,夜里点着油灯在破木板上练画。“累?心里有想画的东西,就不觉得累。”无师自通的他,常去外地观摩画展,琢磨画法,然后认真练习,笔耕不辍,终成自家风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嵖岈山风景区摆起葫芦摊。游客围拢过来后,他左手转葫芦,右手持烙笔,“喜上眉梢”“年年有余”“马到成功”“十二生肖”“竹林七贤”等纹样,转眼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葫芦上。

后来,他怀揣技艺闯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文玩市场。他曾在潘家园文玩市场3天卖空一麻袋葫芦。“在香山,除去吃住花费,我挣了一万多元钱。我揣着钱坐绿皮火车回家,路上摸了一路,感觉像在做梦。”一万多元钱在当年是一笔“巨款”。之后,他靠着勤奋和苦干,盖起新房,让一家老小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老手艺萌发“嫩藤芽

魏彦刚对祖传烙画进行大胆创新,将雕刻、烙画、彩绘融为一体。创作时,他成竹在胸,不打稿,直接上手作画。他精心改造的电烙笔,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精准地勾勒出竹子的“骨”、细腻地描绘出石头的“皴”。他绘制的《竹石图》,竹叶的脉络透着灵动,仿佛每一片竹叶都在微风中摇摆。他常说:“烙画的火候跟种庄稼一个道理:春种时地温得够,烙葫芦时烙铁得吃透火。”曾经,在大旱之年,他蹲在田埂上,凝视着龟裂的土地,突然灵感迸发——原来,烙山石该用“皴裂纹”!自此,他葫芦上的石头,都带着泥土般自然且真实的裂痕,仿佛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艺术品。

多年来,魏彦刚潜心研读历史书籍,对传统典故烂熟于心。他巧妙地将这些历史典故转化为葫芦上的精美图案,让葫芦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创作《桃花源记》时,他反复琢磨如何兼顾形色与文化韵味。定稿后,他在大葫芦上一半涂以黑色,刀刻陶渊明的原文,有碑文铭刻的韵味;一半烙画渔翁驾船偶遇桃花源的情景。整个作品浑圆大气,尽显文脉底蕴。他在葫芦上烙的《孔融让梨》,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前那个孩童的谦逊与善良。他的作品《嫦娥奔月》,将人们带入神秘浪漫的神话世界,领略古人对宇宙的无限遐想……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作品,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

在杂物间创作速写画。

魏彦刚的葫芦作品备受青睐,不仅被各地收藏家和爱好者珍藏,还跨越千山万水,传向海外。他在北京、上海等地现场创作时,作品常常成为焦点,引人驻足惊叹。有人评价他的葫芦作品“形神兼备”:“形”指构图精巧,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神”指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葫芦成了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

魏彦刚现在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编著了《中华勤学少年》画册。2015年,他开始绘制以孔子、孙子、颜真卿、韩愈等16位古人从年少立志到终成大器为内容的中国画,每位人物配7至10幅画,每幅画配一首古体韵律诗。这些古体诗由他与妻子合作撰写。他说:“我想让娃们知道,读书跟种庄稼一样,得下苦功夫才能有好收成。”

书稿被农村读物出版社看中,免费编辑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时,还赠送了他1000册。该书至今仍是网络畅销书。

“葫芦烙画跟种棉花一样:苗儿得敦实(打牢基础),花得开匀(构图讲究),棉桃得裂得响(要有灵气)。”那年,他烙《麦收图》时,特意将麦穗画成勾着腰,“跟俺村熟透的麦子一样,弯着腰才显分量。”

眼下正是葫芦挂果季,藤架下绿莹莹的葫芦像绿色的小灯笼。魏彦刚对学徒们讲:“看这葫芦,肚大脖子细,能装酒能盛粮,咱老祖宗的智慧都在这里头。”

魏彦刚和玉山镇政府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在葫芦种植园劳动。

谦和的魏彦刚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会画画的农民”。如今,他忙完地里的活儿后,便埋头创作,家里的储物间、粮仓、客厅都是他的工作室。他满是老茧的手握着电烙笔,葫芦上的烙痕渐渐泛出金黄——那是泥土的颜色,也是时光的颜色。

 打通乡村振兴“金链条”

玉山镇党委、政府对魏彦刚大力帮扶,将葫芦雕刻绘画作为乡村振兴产业积极推广。今年5月,镇里开办葫芦雕刻绘画培训班,邀请魏彦刚授课。镇政府还辟出20亩地,种植葫芦,工作人员常来义务劳动。如今,正值盛夏,大家顶着烈日除草施肥,为葫芦秧掐枝、打杈、搭架。

此外,玉山镇还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葫芦特色产业,发展雕刻绘画、观光采摘等业态,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文旅经济发展。该镇的墙体画上,“葫芦文化之乡”的图景栩栩如生——这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