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文化风采

建房记(朱国喜)

2022-04-11 09:4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孩子出息了,我们的房屋在小山村里却逐渐落伍,邻居们陆续把瓦房换成了平房,把平房改建成二层小楼,我家却依然住着“二代房”,严格意义上说,因为是土坯墙,“二代房”也算不上。

看了电视剧《人世间》之后,我感慨良多。我家与房屋有关的种种过往,如同电视剧里为生存、为住房而持续奋斗的“光字片”的周家及其邻居们一样,在我的记忆里一帧帧闪过,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我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第一次翻建房屋,在生产队队长主持下,村里的男同志都来帮忙,才盖起了四间草顶土坯房。淮草是从山上割来的,土坯的原料来自稻田。那时我家刚刚能够填饱肚子,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为子女交学费都困难,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就地取材。记忆中,我家的院墙齐腰高,是用从山上采集的石头垒的,院门用一个简单的木栅栏隔着,防止猪跑出去祸害生产队里的庄稼。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家里的草房才有了些变化。瓦接檐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房屋,也就是在前后坡房檐处苫了瓦,的确好看不少。土坯草房看起来不美观,但是冬暖夏凉。午夜,父亲在院子里纳凉,有时自言自语,梦想着总有一天要住上瓦房。

上世纪80年代,我家终于住上了瓦房。墙还是二尺多厚的土坯墙,后墙却用青砖包了起来,即所谓的“砖包墙”。砖是父亲自己制的,起土、和泥、脱坯、晾干、装窑、烧窑、洇窑、出窑……所有工序都由父亲一人完成。瓦是买来的灰色水泥瓦,结实耐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人而言,能有这样一座房子就很不错了。

为了供四个孩子读书,父亲十几年没有再修房盖屋,用辛苦攒下的钱把哥哥送到了军校,把姐姐送进省城棉纺企业,又供我和弟弟读了大学。孩子出息了,我们的房屋在小山村里却逐渐落伍,邻居们陆续把瓦房换成了平房,把平房改建成二层小楼,我家却依然住着“二代房”,严格意义上说,因为是土坯墙,“二代房”也算不上。

然而,父亲不以为意,他和母亲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方圆十几里没有不知道我们家的——我是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吃“国库粮”的学生,弟弟是镇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哥哥是副厅级干部。

光阴荏苒,进入新世纪,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有了些积蓄,盖了两间东屋,青砖红瓦,几年后又把两间东屋翻修成平房,还安装了空调和闭路电视,房顶架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他和母亲依然睡在老屋里,说老屋冬暖夏凉,舒服。我们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里,早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多次请他们进城安享晚年,他们都不同意,理由自然是在农村住惯了,有菜地侍弄,有熟人相伴,还可以串门聊天,晒太阳也方便。

2020年,我家住房迎来史上最大变化。我们村新建房都要按镇里统一规划,盖成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我家处在村庄最前边,与村里建起的越来越多的新式楼房比起来,那座土坯房显得异常另类。为了提高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也为了配合镇村工作大局,我们推倒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建起了一座宽敞的别墅式二层小楼,门口挂上红灯笼,院里植树种草,养花修池,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儿女们共同努力下,耄耋之年的父母总算了了一桩心愿,住上了美观、坚固的自建房,过上了表里如一的光鲜日子。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